账号:
密码:
欲书文 > 穿越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855节
  “你怎么想?”
  “臣在考虑,或许可以在大明进行试种,如果成功,百姓也就多了一个生财之道。”
  “不行。”朱厚照明白他们是太‘温柔’了,香料的产地就是东南亚,这不仅是土地的问题,还与气候有关,自己种还不一定有人家的好,他指示说:“不需要引种,香料贸易的产地有不少是《明约》国家,都是大明的属国,他们那里已经能大面积种植,何必舍近求远?
  直接到那边去购买土地,雇人耕种,掌握原产地再形成规模以后,还可以获取定价权。”
  一直没说话的汪献解释道:“商人们是可以这样,不过微臣二人是考虑让大明百姓更多的参与,如果一切都在南洋进行,百姓获利便成了问题。”
  “南洋公司不是有股份概念吗?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同样运用股份的概念,这样还能迅速积累资本,然后大规模购买土地,在短时间内形成我方占据主导的局面。到时候赚了钱,在对股东进行分红,这样他们不就获利了吗?”
  现在产业、货币到了这个程度,许多经济概念朱厚照会直接拿来用,其实股份制先前就在南洋公司身上用过,只不过他们运用的灵活度还不足。
  顾佐咋舌,“若是汇聚这么庞大的资本,咱们的人买的土地过多,一方独大,臣担心会有其他的问题。”
  朱厚照则不以为然,“要是有了钱只顾奢侈享受,朝中上下全部醉生梦死,那么自然有问题,但如果继续造舰造炮,什么问题都不会有。”
  汪献只能是笑了笑,天子就是这样的风格,“如此则是国内以棉纺织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心,国外则以香料产业作为发展的重心。”
  大体上这样是没错。
  顾佐则建议,“陛下,南洋公司已经十分庞大,臣以为既然是要新成立公司开展香料贸易,不如独立于南洋公司之外。”
  朱厚照想了一想,“可。”
  “还有一个问题。”
  “说。”
  顾佐忧虑道:“朝廷货币改革以后,境内不许使用白银,可海贸还是收白银,这些收取的白银都要对应换成新钱,如此便导致我大明境内新钱越造越多,最终这就是滥发呀!”
  是有这个问题。
  “你们有什么建议?”
  顾佐有些愁恼,“说到底就是新钱得有个去处,这便很难,国外蛮荒之地没什么可买的。好在如今南洋国家能流通,尚且不成问题,可十年、二十年之后便说不准了。”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如果白银有一天对咱们来说不值钱了,那么就不收白银,只收黄金。
  难的是,如何强大到让所有与你做生意的人不敢掀桌子默默的咽下这颗苦果,接受这些条件。所以……这不是商业问题,这是政治和军事问题。”
  那么现在讨论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办法是有的,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用,这就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厚照看了一眼载壡,意味深长的说:“按照今后的形势,国与国之间相处,强国、大国永远是有办法的,因为他强大,实在不行他可以掠夺;
  小国、弱国永远会有问题,即便有办法,它也不敢使,因为它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弱小,哪怕局势稍缓,积累丁点儿财富,但他会被掠夺。”
  第九百五十三章 启航
  眼看着南京城也一片天寒地冻,一年又到了尾声,朱厚照总是觉得正德二十二年过得快了些。
  他兀自想着,该是顾人仪这个首揆的‘锅’,这家伙不喜折腾什么新政,但是当朝二十年也不翻旧制,因而这偌大的国家也就这么按照张璁在时画下的轨道一步步地往前走。
  一平淡么,好像时间就是快。
  而要说年底时最大的一桩事,便是南京城的长江码头上来了三船奴隶。
  其实这些年大户人家从吕宋和南洋买奴已是寻常之事,不过那都是民间行为,官府既没有鼓励,也没有制止,反正就任其发展。
  可这一次的三船奴隶却是官府所为。
  起因是少府对外发布了从正德二十三开始的一个超级项目,因为需要人手,所以官府亲自下场向运奴的商人下了单子。
  这是第一批。
  原先朝廷已经将两京大道从南京继续向南扩展到了杭州,一路上连接了常州、苏州、嘉兴等几座城市,而这一次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扩展,而且是一个更加野心勃勃的计划。
  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水泥的诞生,技术突破了以后,大明开始使劲了。
  总的来说,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国家的主要城市全部连接起来。
  首先是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南京经九江至南昌府,南京经凤阳至开封府。北京经大同、榆林至固原府,固原经甘州、肃州至哈密。
  在这份规划中,南北两京当然都是路网的核心节点,北方更注重军事考虑,着力解决的是西部的粮草供应和物资保障,南方更注重经济考量,主要是打通大城之间的物理连接。
  少府测算过,光是这些工程就至少需要五十万民夫,而直接投资将会高达20亿到30亿元,不止如此,修建过程中还会有危险路段,向西北方向不用多说,山高路远,有的路是在悬崖上的,肯定会死人,南方是因为多水网,一路上要架几十座桥,这也容易有意外。
  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奴隶就成了不二选择。
  后来,大明的官方和民间就开始称这些人为南洋工和东洋工。
  五年以后则不属于规划期,而属于畅想期,区别在于规划期的项目一定会实施的,畅想期则不一定。
  所以朝堂上说什么的都有。
  那些自不必管,五年以后再说。
  朱厚照对这个道路规划非常重视,不仅下旨从户部拨款五千万元支持,而且模仿当初的京师规划司,特别成立了一个大明全国道路网建设指挥部。
  这个指挥部设在内阁之下,以新晋阁老欧阳铎为指挥使,全权协调修路的所有事宜。
  欧阳铎是在赴任的路上听到这个任命的,他很兴奋。
  对于他这样的官员来说,有一个正经的实事,这当然值得兴奋,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修葺官道的传统,但大明的这次修路不一样。
  修成以后,再遇下雨天都能照常行驶,可以说这就是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
  指挥部则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建设公司,主要负责选线选路、进购材料和工程施工。
  第二部 分为运营公司,主要负责维护保养、治安管理和收取过路费。
  虽然收过路费这听起来有些像打劫,但为了能把这种工程持续性的推进下去,就必须要有‘回头钱’,否则20亿这个数字,现在的国库是完全承受不了的,就是其他的事情全部停下,也承受不起这么大规模的修路。
  疆域广大,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好在皇帝和群臣商议,将过路费的收取年限初定为10-15年,主要是收回成本,之后会逐步降低收费标准直至取消。
  如果一直收费,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很多穷苦之人是宁愿不走,也不会付这个钱。
  他连马都没有,走不走这种水泥路面有什么区别呢?
  此时的人还不知,什么叫重大项目拉动经济成长,
  不说究竟需要多少人、多少奴隶,光是进购材料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毕竟水泥也不是天然现成的,它也需要石灰石等原材料,换句话说科学院与少府合资成立的水泥工厂也需要进原材料。
  于是乎在正德二十三年,初期户部投的五千万和少府投的三千万,很快就开始显现出效果。
  朱厚照在南京城也看得到,
  在冰天雪地之中,项目部的建设已经开始,最先到达的三船奴隶每人收到了一件棉衣,好吧,这个钱是项目部掏的,但都不是什么好货,拿到这个单子的老板开心的很,处理了一批不合格产品嘛。
  转过头来再弄个两千元的票子送到项目部的采购主事手中,
  这属于常规操作,有财一起发,才能发得长久。
  而在第一批水泥到货之前,这些奴隶需要先将选线路面上面的附着物清理掉,相当于先开出一段平坦开阔的路面。
  剩余的人手还要去砍伐木柴,为他们自己搭建一个简易的住所。
  因为人员聚集,所以不少商贩开始在南京城的西南边摆摊儿,这里本来就是一片空地,连个名字也没有,后来人们知道了,这里是南京到南昌直道南京项目部。
  是的,在欧阳铎还没到任的时候,这已经开始了。
  实际上,朱厚照感到轻松的是,他终于不必在为了某个大事情而特别结实,修路这属于传统概念的里的善事,
  比如赞扬某个乡绅员外是个大善人,那么他的事迹中有时会有修路这么一条。
  所以这符合上上下下人的想法以及利益。
  利益不必多说,国家拿了钱出来花出去,工程类投资也不是第一回 了,现在人人都知道里面很多环节都可以赚钱。
  想法么,这当然是正德朝又一个标志性的善政。
  见欧阳铎的过程也很轻松愉快,
  但这次朱厚照得和他们玩点儿不一样的。
  他后来还秘密见了锦衣卫指挥使韩子仁,平常的小贪也就算了,这种超级工程如果不查得紧一些,放任这些人乱来,搞得不好最后的损失会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当然了,外面是歌照唱,舞照跳。
  欧阳铎出宫回到自己的住处,看到堆成小山一样高拜帖也是明白了什么。
  然后他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动作,他没有待在这里,而是转头去拜见了顾人仪。
  顾人仪也见了他。
  这是一处建在高层的阁楼,也算是建筑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又一例证了,要么说外国人来了这样的大城,看着几十米的高楼之上还有精美阁楼都惊讶的瞠目结舌呢。
  “今日,见了皇上了?”
  “见过了。”
  “也算崇道(欧阳铎字)来得巧,你再晚来两天,皇上就要出发去杭州了。”
  欧阳铎初来不知,问道:“敢问顾阁老,皇上去杭州所为何事?”
  顾人仪静静地说:“为了产业大计,皇上见了南洋公司总制顾佐和浙江巡抚汪献,后又宣召诸臣廷议,确立了国内发展棉纺织业、南洋发展香料贸易的双产业格局。为此,又成立了一家直属于皇室的香料贸易公司,取名‘远途’,再过几个月它的股份还会对外出售,崇道若是有兴趣也可以买。”
  这些事欧阳铎在山东巡抚的任上听说的不多,那地方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读传家。
  “如今的大明在毕竟的治理之下,还真是日新月异。”
  “听说西洋人迷恋香料,不过西洋人的手脚不干净,所以接下来内阁还要建议陛下多造战船。”
  欧阳铎又是一愣。
  这叫顾人仪看出来了,“怎么?是不是觉得与听说中的那个顾首辅不一样?”
  “顾阁老见谅。确实……确实是有些不一样。”
  “外人都说老夫是清流正统,是与张璁完全相反的人,近一年来似乎也确实如此,施政以仁、用人以德,减免赋税、止兵罢战,这都是老夫去做的事。不过老夫所考虑的不是清流怎么想,而是如何有利于大明。多造战船乃是为了止战,老夫可没蠢到认为善意就一定会带来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