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欲书文 > 穿越历史 > 大明嫡长子 > 第358节
  王炳顿时惊恐,同时躬身抱拳,“陛下恕罪。微臣失礼!”
  朱厚照双目凝神,深深的看了眼王炳、也看了眼顾佐,
  他这样的情绪,直接让乾清宫的氛围降到冰点。甚至就是没什么关联的刘瑾的身子都多弯了几分。
  天子之怒,谁又能承受得起?
  “……盐场拍卖仍然由少府总制,拍卖之规矩、衙门、人员皆由少府拟定并具折陈奏。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就此撤销,不再设立。但朕从来不立后世之君不能更改的硬规矩,盐法改革是刚刚迈出一小步,30处盐场,只有6处开始拍卖,天下六个运司七个提举司只有一个进行变革,具体如何还要让事实说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诸位爱卿,咱们都是任重而道远呐。”
  “陛下圣训,臣等谨记在心。”
  皇帝刚刚一瞬间的脾气爆发,又很快收回去。
  还算是恰到好处。
  因为他不能够再维护顾佐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既然有人嫉妒,说明他的确风头过盛。
  一个语气、眼神能镇得住场子,这便最好。
  先让这个微弱的平衡继续保持下去,争取些时间。
  毕竟朱厚照今天也是头一次意识到还有这样的事情,情急之下的处置总是不如仔细斟酌之后的。
  但忽如其来的变化,却让第三个议题变得不再纯粹。
  即把少府独立,设为第七部 之事。
  因为这实际上等于在升顾佐的官。原来没问题,但现在再抛出来味道不一样。
  况且顾佐已经被嫉妒了,你还去升他的官。这看似在帮他,实则在害他。
  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应当考虑这些影响,而不是不管不顾的猛打猛干。那就是愣头青了。
  朱厚照把靳贵手里的东西拿过来,认真看了看后直接甩在一边。
  他妈的。
  ……
  “盐课一案,朝廷抄没了多少银钱,具体的,有没有个准数?”
  韩文是主审官,理应由他来答,“启禀陛下,本次抄没一共是八百七十二万四千五百余两白银,其他珍宝、古玩另算。”
  “李阁老、谢阁老。”
  “微臣在。”
  朱厚照缓缓走下台阶,他的脸上已经挂起了笑容,仿佛刚刚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这种对情绪的管控,也根本就不像一个年轻的皇帝能做到的。
  不过众人已经习惯了,皇帝身上本来也找不到什么年轻稚嫩的影子。
  “这些银子,朕要花掉。都花掉。所以先和你们两位阁老说,你们可不要心疼啊。”
  皇帝说得轻松,
  其他人听得可是一点儿也不轻松。
  你就是一般家庭,也没有这样花钱的呀!
  “陛下!”李东阳马上抬手,“大明朝虽有先帝与陛下近二十年垂拱而治,但民生仍然艰难,寻常之家一遇灾年便是卖儿鬻女,而朝廷尚有复套、马政之大策,潜在的亦有鞑靼、倭寇之隐患,如今借此清查盐案之机,筹得八百万钱粮,但所得不多、所用不少,何以全都要花掉?!便是寻常人家也知存粮以备荒年啊!”
  谢迁则相对平和些,他想要先搞清楚状况,“微臣斗胆,尚不知陛下要将那么多银两花在何处?”
  “还能花在何处?八个字而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像一个坛子里的水,朕抓人、杀人舀出来一大勺,还得倒回去才是啊。这也不是朕不留‘存粮’,只不过此番变动,朕舀得水太多,不倒不行啊。”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是的。朕要修路,修路其实也是个手段,关键在于把银子再送还给百姓的手里。以往小民不是要服徭役么?朕不要他们服,实打实的干活给工钱。如此一来,这银子是不是又回到了百姓的手中?李阁老谢阁老,这可不算败家啊!”
  李、谢二人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真的是吓了一大跳。
  “若是如此,臣二人皆是同意的。且畅通道路,利于朝廷、利于百姓,也是一项善政了。”
  民间若有大善人,其善举里也有一项便是自掏腰包修路。所以修路并不算离经叛道。
  这件事倒没什么,关键在于怎么修,这就指望不上这群老臣了。
  “既然两位阁老同意,那此事先如此吧。”朱厚照不想再继续讨论了,说来说去都是少府,着实不好。
  或许是顾佐和阁老一样都拿了二等特别俸禄有关吧。
  皇帝眼神扫过其他人,“诸位爱卿还有事吗?”
  礼部尚书林瀚往前一步,“启禀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说。”
  “便是关于陛下大婚一事。”
  ……
  第三百九十四章 定婚期
  “微臣有事启奏!”
  礼部林尚书执笏板上前。
  “婚配之礼,人伦大道。皇帝大婚,乃国之隆礼。祖制,皇室诸王必十五选婚,出居京邸。况陛下乃天子,圣龄十六。臣已奏请太后,为祖宗嗣续计,为社稷生民根本计,以婚礼不宜过期为上佳。太后慈谕,先帝遗诏拳拳,望陛下早定婚期,择吉行礼!”
  婚礼、婚礼,重在一个礼字。
  明代婚礼之制严格遵循传统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而这仅是婚礼当天要走的流程,实际上还有很多准备工作,就像此刻婚龄的讨论、婚礼仪注的编订,以及婚期的选择等等。
  就眼下来说,婚期只能定今年底还是明年春。因为具体的日子是要看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去算的。
  这都是礼,一步也不能够错。
  此外,这个事情要从皇太后的准允开始。张太后在很多事情上没有什么存在感,但绝不包括皇帝大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成婚必得经过父母,这是孝的一部分。
  当时的英宗皇帝在成婚前就想要改婚期,最后没成功,只得说‘朕奉圣母慈谕,定婚期于明年三月’。
  礼教森严,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按照朱厚照如今的年纪,如果这件事还不能妥办,那一定会有大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大事,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事件。
  拖延、超期……那必定是因为朝廷里有什么特殊情况。到时候群臣揣测,蛇蛇蝎蝎的,还不知会弄出什么事情出来。
  不过群臣的担忧可免,从今年弘治十七年先帝最初筹备择选太子妃开始,朱厚照就从未表现出过对此事的抗拒。
  最多是会觉得无聊。
  其实明朝皇帝大婚是从明英宗开始的,他是第一个以皇帝身份结婚的人。当时的臣子们一同商议定好了婚礼‘仪注’。
  大致就是先定好什么人该干什么,皇帝和皇后从哪个门进,到哪个殿去,不同身份的人准备什么程序等等……
  英宗实录里详细记载了这个过程,对于朱厚照来说大抵只用照着做就行。
  所以林瀚的奏疏,他只草草扫过一眼,具体的成婚流程他也懒得去了解,只是问道:“选亲到何种程度了?”
  这事儿是内官负责。
  刘瑾出来禀报,“回禀陛下,最初入京的共有适龄女子五千人,奴婢与秋云姑娘按照样貌、体态、才学等一一进行了筛选,如今已只余五十人,按照规矩,下步应再由宫中老妇引入宫内,请太后再掌眼,到时可请陛下钦定皇后一人、皇妃二人。”
  是的,皇帝大婚不是找一个皇后。
  而是找三个人。
  所以说朱厚照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强烈的‘与所爱结成一对共度此生’那种神圣感。
  “若是陛下……”
  “朕没有其他意思。照规矩办。”
  刘瑾是在猜测皇帝的心思,因为他伺候的这位与众不同,这一套流程,万一皇帝不满,那也挺头疼。不过皇帝打断了他的话。
  因为朱厚照一点也不担心,会娶一个看不下去也亲不下去的人……
  皇后、皇妃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
  这五千人到了京师之后,第一步就是对高矮胖瘦进行甄别,随后是耳、目、口、鼻、发、肤、腰、领、肩、背……
  甚至是发音口音也要听。如果大舌头、口齿不清或者说话结巴的,那是铁定不行,不仅如此,说话声音不好听的一样不行。其他如溜肩、驼背、腰粗、发枯、肤黑的也全都不行,若是身上有明显的疤痕、胎记、黑痣的,统统遣回去,
  总之一句话,肤如凝脂、腰如约束,讲究的就是‘窈窕淑女’四个字。
  如果这一关还过了,
  那么太监就会将剩余的人领进宫,由宫内的老宫娥再进行一些更为私密的甄别。
  就是某个部位有奇怪的味道,也不可以。
  古人们已经知道,有些女子的那里是会生病的。
  放了这样一个人进皇宫,万一把皇帝传染了,这得诛多少族才够?
  至于说什么才是奇怪的味道,那个古人没说。咱也不能啥都靠古人吧?总得自己加把劲。
  最后的最后,留下来的人会在宫里小住,这样可以更多的看到性情、才学以及修养等。
  可以说,这比考进士难多了。
  按照刘瑾目前所禀报的,
  最后的这五十人大约已经在宫里了。
  林瀚再添一把火,
  “正统七年,英宗皇帝大婚,时年十六。陛下今也十六。且弘治十七年,先帝便已张榜差官,择良善家女。因而微臣恳请陛下定婚期于正德元年冬,一是应天下臣民之盼,二是全陛下亲亲之孝道!”
  “来得及么?”
  主要是刘瑾那边的节奏要跟上。
  刘瑾这家伙近来和文臣不对付,于是便说:“只要太后和陛下钦命,皇后和皇妃人选自是来得及选。只不过奴婢担心万一所选之人,家籍离京师千里之遥,其中一应礼节还要完备,这怕是有些着急。”
  林瀚闻言怒目而视,“如今不过八月,便是福建、广东也来得及。如何能急?”
  “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由。奴婢考古礼,以仲春会男女,若定以春时,则有合于天地交泰万物化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