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欲书文 > 穿越历史 > 汉世祖 > 第210节
  天子召集过他们好几次,反复勉励之辞,核心只有一个意思:未来是将是帅,都只有靠他自己去战场上搏,无功则无赏拔,有过必当惩处,再无任何优待。
  就是这般直白的圣意,反倒让这干青年将校,建功之心愈加炽热。
  被折腾的,又何止是龙栖军将士,作为大汉天子,刘承祐同样被折腾得不轻。一切行装已然打点完毕,随驾人员也定好,只待在大内军以及铁骑军的护卫下北上。
  崇政殿店中,中书门下、三司及枢密院的庙算之臣十余名俱在。都目光炯炯地盯着殿中的报信之人,这是枢密院探事司的一名基层执事吏,在这大殿之上,面对天子与朝廷公卿们这么注视,显然有些紧张,忍不住咽了咽唾沫。
  刘承祐神情比较郑重,但见其局促,尽量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说道:“你不必如此紧张,将你在文德所探契丹情况,给诸公们讲讲!”
  “是!”作为在刀尖上舔血情报人员,心理素质还是很强的,迅速地调整过来,沉声叙来:“契丹主帅大军十万,四日前抵达原武州文德县境内火神淀,于此处祭天、祭父,誓师南下。卑职带领属下,潜装于文德境内探查,以契丹游骑之故,未敢靠近!”
  “然而就在当夜,契丹大营忽生动乱,即便十里之外,也能闻杀声,见火光,契丹骑兵逸散于乡野,劫掠乡民。卑职冒险一搏,擒得一敌卒,讯问方知,是有契丹贵族带头作乱。”
  “第二日,卑职继续潜装探查,方知辽国皇帝耶律阮已亡,而由寿安王耶律璟继位。虽然契丹人封锁消息,外人难知火神淀之乱的具体,但显然,就是有贵族叛乱,并且死伤不小,卑职后来偷偷往其驻地一观,虽有过清理,但激烈厮杀的痕迹极其明显。”
  “现今,契丹大军已分为数支,不知所踪,最庞大的一支约四万骑,护送着耶律阮的棺椁转道往檀州方向而去。”
  “卑职心知此事重大,故传信之后,亲自来京,汇报将所探所闻。”
  听完其叙说,殿中静了许久,早知消息的如魏仁浦、郑仁诲者,还能保持淡定。冯道、范质、李涛、薛居正等人,则有些失态,冯道这老狐狸,当即便起身向刘承祐,眉开眼笑:“陛下,契丹突生如此大变,此殆上天庇佑大汉,庇佑陛下呐!”
  观其神态,喜不自禁,就差抚掌相庆了。范质那张素来冷肃的脸,也挂上了点菊花般的笑容,不过仍旧保持着冷静:“此事如当真,那对我朝,则是天大的喜讯了!”
  “不过!”范质的目光变得格外锐利,盯着那探吏:“务必确认,此事无误!”
  其言罢,郑仁诲起身说道:“应当做不得假,北面也多有消息,只是不如他汇报这般详细罢了。据军报,今北面契丹军队,已尽数缩了回去,呈防御之势。而契丹换了皇帝的消息,已然在边境传扬开了,纵使契丹人有阴谋,也绝不可能在这等事情上做文章!”
  “郑卿所言不虚,北边的情况,还会陆续传来!”刘承祐开口了,只是此时让人看不出其心思。
  “你此番在北,胆大心细,探查有功,做得不错!”顿了顿,刘承祐先看着那探吏,夸奖一番,而后对郑仁诲道:“当依功重赏,职升三级!”
  “谢陛下!”刘承祐话落,那探事立刻跪倒,感激不已。
  冒了那般大的险,又不辞辛苦,狂奔疾跑,亲自回京,不就是为了这些么。毕恭毕敬地退出后,乐不可支,一番冒险,总归没有白费。
  而崇政殿中,待群臣都将喜讯消化过后,刘承祐目光微微凝,问道:“而今,契丹剧变,我大汉,也当顺势而变。此前的作战计划,可以推倒重来了!但是,当如何变,需要尽快定下来!”
  以如今的情况,不管如何变,无非是两个大方向,两种抉择罢了。要么照大汉眼下战车所向,趁契丹自乱,北上攻辽;要么,循着三载之战略,南下攻唐。
  第61章 南北之争
  “陛下,这还需如何变?”殿帅尚洪迁站了出来,直接说道:“契丹人既然逢此大变,不战自乱,正是我军进取的良机。左右大军已然调动,粮秣北输,正当趁其时,北伐契丹,趁其新旧交替之际,一举夺回幽云诸州,燕山之险,兵出塞外,成就不世功业!”
  自史弘肇之后,尚洪迁在禁军统帅的位置上,也待了三年了,平日里基本都老实地当着吉祥物,不参与朝廷的战略决策。但这种军政扩大会议上,刘承祐还是让他出席,给他发言权。
  但其言落,工部尚书王朴立刻站了起来,有些激动道:“陛下,臣以为尚殿帅之议不可。契丹此时必无南顾之力,此殆天所与良机,我朝当即调师南下,转攻伪唐,一举夺取淮南,尽收江北之地,再图北顾!”
  “王尚书此言差矣!”这个时候,兴捷军都指挥使王殷也起身说话:“而今东京禁军北出,河北军马业已集结,北边戍军也都做好了战斗准备。这等情况下,再妄更作战方向,这要浪费多少钱粮,多少时间,消耗多少兵马将士体力战力?”
  “与其如此,莫若顺势北进到底,一举夺回我北部边防要地!”
  在殿中的武将,除了王殷之外,还有武节军都指挥使杜汉徽,这是员勇将,此时也附和了,支持北进。
  铁骑军都指挥使韩通,见状跟着发言,支持对辽作战。在这干武将看来,难得有似这样的击辽良机,万万不可错过。
  眼瞧一干武臣,尽是闹热之状,范质不由起身,声援王朴:“诸位将军将局面想得过于简单了,而今契丹的形势究竟到哪一步,敌情如何,仍就未知,犹待探察,岂可轻易言战!”
  尚洪迁却是听不得此言,向范质逼视,语气很冲:“范相公是质疑本帅不通军略?而今几十万大军,径向河北,难道不是为打仗?陛下与朝廷,诸军将士,都已做好了与契丹人大战一场的准备。契丹兵损势弱,我军势盛,如何战不得?”
  从来没有发现,尚洪迁竟有如此口才。看争执有些激烈,怕伤了和气,冯道出来打圆场了:“诸位将军有敢战之心,御敌之志,是国家的福气。但兵戈之事,事关国计民生,需持慎重之心。老臣以为,能不战则不战,莫若坐观其变,待局势定下,寻一个稳妥之策……”
  好嘛,冯老相公干脆建议别打仗了,当然,此谏刘承祐直接当没听到。
  王朴这个时候,却是躬身一揖,言辞恳切道:“陛下,诸公,大汉此前秉持的国策,本为‘先南后北’,待削平诸国,而后集全国之力,北抗契丹。我朝积蓄三载,本为攻伐伪唐,尽取淮南之地,而后北顾南征。若非契丹南侵,大军早已略地于江北,又岂有备战河北之举措。”
  “大军北上,本为应变之举,而今契丹自乱阵脚,北患已消,自当使国家战略回到正轨,从容经略南方。否则陛下此前针对南国的诸多努力,岂不尽付诸流水?”
  “如今,唐军已夺楚地,表面势盛,正志骄意怠,实陷泥潭而不自知。如不乘其分心他地,将来再想找到如此良机,也不容易了。并且,陛下今大议南北,戎机难隐。对我朝,伪唐也会加以防备,再难寻突袭之机,奇兵之效!”
  王朴这一番言论,让刘承祐乃至群臣都陷入思索。但这个时候,中书舍人陶谷,突然出声:“王尚书所谓‘先南后北’之策,原就是顾忌契丹之强大,难以对付,故欲先取易而后攻难,先平弱而后制强。”
  “但如今!”陶谷瞥着王朴,嘴角扬起一道让其不适的弧度:“契丹人内乱,将大好战机,送到大汉眼前,难道就眼睁睁地放弃。为何不趁势北上,一举夺回燕山之险,将契丹人挡在关外,而后徐图南方。‘先北后南’,既制强敌,再从容削平弱者,难道就不可行?莫非,就定要将大汉局限在所谓‘先南后北’的战略之上?”
  陶谷此言,已然有些诛心了,连刘承祐都不有皱了皱眉头。陶谷的话,听起来,确实是有些道理的。战略决策,也只是一个基本的方针,随时可调整的,因势利导,才是智者所为。
  而尚洪迁,已然忍不住拊掌了:“陶舍人,这是说出了本帅的心里话!什么先南后北,哪里好打,哪里方便,就打哪里!”
  仔细想想,若能真趁势北上,收复幽燕诸州全境,重新建立起牢固的北方防线。那么,不只对他的地位与威望,是个不小的提升,遏制来自北方的威胁后,从容削平南方诸国,而少后顾之忧,岂非美事?
  先南后北,乃是形势所迫之下的产物,若有扭转战略大局的可能,为何不尝试一下?
  契丹十万大军于南征途中兵变,皇帝被杀,新主继位。这样好的机会,百年恐怕都难以遇到一次。要是错过了,岂不可惜?
  脑中闪过各种念头,不得不说,刘承祐此时,当真有些心动了。
  “再者,王尚书所言先南后北之略,最终目标仍旧是集中力量以对付北方强大之契丹,如今时局所变,情势所在,顺势而伐辽,以消其患。何必一意舍进而求远,弃北而就南?”
  陶谷越说,神情越显自信,显然是有些针对王朴。而其有这番表现,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原因,他嫉妒王朴了。
  一个后进之人,就因为提出了一个所谓“先南后北”的策略,尔后三年之间,整个朝廷上下内外,都围绕着运转。原本陶谷也是支持的,只是,每每见到王朴在御前,在殿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模样,他就艳羡。
  前番,天子欲增扩宰臣,群臣廷推,陶谷原本是打算争一争的,结果毫无悬念地落选了,三司薛居正,兵部魏仁浦就占了俩。自诩前辈,却屡次被后进超越,而眼见“无寸功”而得天子宠信的王朴都快压过自己了,这心态哪里能平衡。
  是故,借助此机会一抒自己战略,如若功成,那么功劳簿上必当有他陶谷之名,青史丹书之上同样将落一笔。并且,他也非随便进言,北方形势如此,军事良机,探手可及。而以陶谷对天子的了解,那股收服河山豪情壮志,早澎湃于心中,很有可能同意,而刘承祐的反应,也给了他以信心。
  “陶舍人此言差矣!”王朴被陶谷一番言语挤兑驳斥,脸色已经有些难看,不过在御前,尽量压抑着情绪,沉声道:“契丹非易与之敌,贸然与之开启战略决战,实乃不智之举。伪唐卑弱之国,主昏臣佞,江北边境与我接壤两千里,处处可伐。”
  “有淮南十数州之地,百万之民,不去争夺,扩大国土,提升国力,为何要冒险去啃北方的硬骨头?如若战不利,则数载前功尽弃不说,还将大大拖延陛下削平诸国,一统天下的步伐。且今方镇仍旧密布于天下,一旦战事不顺,难防有不测之祸!”
  “陛下!”王朴朝向刘承祐,大拜道:“切不可图一时之快,而误大局啊!”
  “呵呵!”陶谷不由轻笑道:“闻契丹南侵,率先建议陛下停止南征决策的,可正是你王尚书啊!”
  “契丹自乱,此一时,彼一时也!”王朴盯向陶谷,也不客气了。
  陶谷当即回道:“既知此一时,彼一时,又何必固执南征之见?”
  “够了!”听二臣激辩,刘承祐终于拍了下御案,力虽不大,却使殿中争论戛然而止。
  思索了一会儿,刘承祐看向郑仁诲:“郑卿秉执枢密,熟悉军机,有善断之名,你以为如何?”
  面对天子垂训,郑仁诲有些意外,毕竟一直以来他在枢密院,更像一个执行者,工具人,天子可稍有向他咨询国家大略。
  但此时闻问,看了看陶谷、王朴二臣,答来:“陶、王二公之言,皆有道理,各有可取之处。利弊考量已尽述,如何决断,还请陛下定夺!”
  这问了,跟没问差不多。刘承祐收回目光,又看向还没发表意见的魏仁浦。
  第62章 难得迟疑
  天子目光所及,便是群臣所向,却没人感觉意外,这么久下来,大家都发现了,刘承祐对魏仁浦的重视与信任,远超旁人。文武臣僚中,若论对天子影响最大的,非这个拜相不久的魏尚书莫属。
  诸多目光集于一身,魏仁浦神色平静,起身向刘承祐一礼,方才缓缓道来:“陛下,如郑枢密之言,攻唐抑或伐辽,一则为近利,二则为远谋。攻唐为近利,以朝廷三载之准备,加之遍及南方诸国的筹谋,唐军易敌,淮南可轻下;伐辽则为远谋,天假良机,一战功成,其利则及天下,当一举扭转石晋以来,我中原北部边防完全受制于胡寇的被动局面。”
  刘承祐看着魏仁浦,待其下文,他知道,魏仁浦不是没有担当之人,其言自有见解,但眼下不是和稀泥的时候。
  “然!”魏仁浦稍微顿了一下,似在组织语言,尔后继续说:“有一点,需得考虑。今春以来,因契丹之动,我朝所有的战争准备,都是围绕着如何抵御契丹,如何在燕南河北广大区域之间,依托城池、堡垒,与敌鏖兵、对峙、消耗,固于防守,弱其士气,而行反击。”
  “对于兵进幽北,军临檀蓟,以复燕山,破城夺关,朝廷事前并无任何准备。沿边辽军,既已采取守势,如欲征伐,则不只是发兵的问题,战线北移至少两百里,粮秣辎需的转运耗费之压力,又将大增。战线拉长,胡骑若竭力打击我粮道,必可起事半功倍之效。若以幽州为基,则恕臣直言,以如今幽州的情况,不足以为稳固进军之基。”
  “而檀、蓟之地,如今亦是契丹重兵布防之地,其新主率师东向,据此前所报,可以粗略得之,辽军仍有不下十万之众。纵我将士英勇,不避生死,可有破防夺城之必胜决心?即便可以,将要付出多大代价,亦难预料!”
  “还有一事,据探事所报,行军途中,叛乱突起,帝、后受戮。而一日夜间,新主即立,各路举措齐下。契丹新帝东进檀州,臣大胆猜测,怕是欲夺辽南部之军,以固身份地位,此皆稳定局势之善举。”
  “契丹新帝,若非似陛下这般英明雄断之主,便有谋略忠勇之将臣相助。契丹生乱,但乱至何等程度,仍是未知之谜。知己而不知彼,一胜一败。这等情况下,我大军北上,或可取其效,而难尽其功,招致其激烈抗击,也非不可能。”
  “此时北伐,就如当年陛下决议委前燕王赵延寿北伐幽州一般,一场豪赌,陛下赌胜了,是故这些年,我北部边防压力大减。倘若失败——”
  顿了下,魏仁浦又道:“臣所言,皆一家之顾虑。如朝廷能尽快调整,做好准备,克服所有困难,一战而定天下大局,那么北伐,也未为不可。只是其间利弊,还需陛下通盘考虑!”
  听完魏仁浦的分析,刘承祐沉默几许,抬首却看向尚洪迁等极力主战的将帅:“听魏相之言,契丹重兵十万,我二十万大军千里北进,尔等可有破敌夺关的信心?”
  尚洪迁没那么自信了,本也就说说罢了,左右也轮不到他统军作战。王殷与杜汉徽也不作话了,他们想战,敢战,但此刻让他们说出战则必胜的话,也难。
  倒是韩通,两眼瞪大,竟若铜铃,朗声道:“臣只是一骑卒,蒙拔于陛下,不知国家大略,只晓得晓死以报君恩。陛下诏令所向,臣别无他言,必率铁骑,浴血杀敌,至死方休!”
  “你倒是简单干脆!”刘承祐抬指点了点韩通,轻笑道。
  陶谷有心再开口,却见刘承祐深吸了一口气,做出一副决议之态。
  众臣一副恭听圣训之状,却闻皇帝憋了一会儿,道:“你们先退下,各司其职,善理军政。南征北伐之议,容朕再想想!”
  “是!”
  “魏相留步!”离殿之后未久,王朴自身后赶来,叫住魏仁浦。
  “王公!”魏仁浦谦和地回一礼。
  同魏仁浦一道往广政殿政事堂而去,王朴忍不住道:“陛下向为雄断之主,在下自入朝为官以来,临机决策,还从未见陛下有如此迟疑的时候。”
  一边走,王朴手里一边小幅度地挥舞着,显得有些激动:“朝廷出大军北上,本为应变御备之举,而今大局有变,形势在我,顺势南下,轻取淮南,占尽江北膏腴之土地、人口。仅淮南之地,至少有民三十万户,再加鱼盐、粮食之利,这般大利,探囊取物一般。何必穷尽国力,冒险去与契丹相争?”
  静静地倾听王朴之言,魏仁浦也轻轻地舒了口气,遥向北方,轻叹道:“北击胡虏,尽复河山,却敌千里,对于心存大志的陛下而言,是何等的诱惑,以王公之见识,难道不知吗?这几年,虽则时时筹谋南征,但陛下未尝有一日不曾北顾,长城燕山,沦于契丹之手,始终是陛下心中的一根刺。如不拔除,寝食难安。”
  说着瞥向王朴:“若非契丹之患,你的南征策略,又岂会这般波折,受其掣肘。”
  闻言,王朴却语气肯定道:“正因如此,契丹自乱,是乃天假我朝良机,怎可错过!”
  说着,王朴不禁有些急了:“不行,我得再去见驾,力陈己见,不可受陶谷等人影响。契丹犹有重兵在南,此时北伐,与之拼杀,得不偿失,反空耗我朝实力。即便夺回关防,又需要耗费多少兵力、钱粮以守之,燕军如何处置可曾想好……”
  王朴当即便转身,见状,魏仁浦赶忙拉住他,朝他摇摇头,劝道:“臣等已作谏言,其间利弊,以陛下的睿智,也是能想清楚的。北进之策,确是有成功的可能,只是是否北伐,就要看陛下决心有多大,能否承受一切可能的风险与后果。”
  “自古文死谏,武死谏。此番决策,事关王朝国运,天下大局,甚至于接下来几十年兴衰,都在陛下一念之间。身为朝廷重臣,既食君禄,当尽其职,我还是得去见陛下!”王朴表情严肃,有些固执道。
  却被魏仁浦牢牢地抓住,沉声道:“陛下乃大略之主,轻重缓急,分得清楚,让他好好想想吧!”
  “这……”与魏仁浦对视一眼,王朴终是长太息一声。
  见其状,魏仁浦又小声道:“陛下乃圣明决断之主,如何行事,岂会完全受臣等所左右。再者,王公难道没有注意到,开拔的龙栖军,何以直接折返还京?”
  “嘶——”王朴冷静下来,若有所思:“魏相的意思是?”
  “若仅是犹豫,陛下大可发令,着大军就地驻扎,等候命令!”
  实则,魏仁浦还有一个消息没说,刘承祐已下诏,着已北上的两司军队,暂停进军。
  王朴暂时息了去见刘承祐的想法,朝魏仁浦一礼,转身快步朝衙署而去。在其后,望着王朴那稍显急躁的背影,魏仁浦也是有些无奈,这王公之才干见略举世可称,但就是这性格,过于刚强。也就是魏仁浦性情涵养上佳,能够容忍之,并与之交好,眼下,朝中看王朴不顺眼的人,太多了……
  刘承祐这边,散议之后,却没在崇政殿待了,那里待着太过烦闷。他从来都是一个果断之人,但在此事之上,却不得不承认,他迟疑了,犹豫了,难以抉择。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