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欲书文 > 穿越历史 > 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 > 第363节
  “没事,边喝边聊。”
  “其实也就一句话的事。”
  “那就更不重要了!关键是咱爷俩多长时间没在一起吃饭了,更别提喝酒了。”
  “这这这……”
  等到新闻联播在电视上响起,乔五爷看着餐桌上的俩凉菜,六个热菜,一共八盘菜,实在是有点傻眼。
  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怎么整出了八盘菜呢?
  于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乔五爷一抹嘴道:“最近家里被淹的不轻,咱们有不少师傅放心不下,跟我请假回去看看。”
  吴远点点头道:“这也是人之常情。”
  “可到这后来,请假回家的人越来越多,都影响工程进度了。我也就不让了,非要跟我犟。你说说,我错了吗?家里的麦苗倒了已经倒了,淹了已经淹了,他们不趁机多赚点打工费,回去能把麦苗扶起来咋地?”
  吴远边给乔五爷满酒边道:“五爷,你说得对。他们哪能有您老这格局,这眼光?”
  第420章 仨个臭皮匠,抵不上诸葛亮
  劝是这么劝。
  暗地里,吴远却庆幸,今天留五爷喝酒,留对了。
  人上了年纪嘛。
  不怕你在大是大非上较真,就怕你在芝麻小事上跟他对着干。
  像是现在乔五爷就跟自己拧巴着,感觉自己一片好心,喂了狗。
  所以吴远也就顺着他话茬说,顺便让他把心里的别扭劲儿都倒出来,然后酒喝到位,回去睡一觉,就过去了。
  “五爷,人手少了,你该招工招工。别说是招个三五十人,我们公司能吃得下。就算是吃不下,那些执意要回家的师傅们,再回来时没活干,只能靠边站,闲等着,那也不是应该的么?”
  完了,吴远又加了一句:“那不是他们自找的么?”
  乔五爷一拍大腿,唾沫星子乱飞:“不错,是他们自找的!”
  心事已了。
  吴远也没敢让乔五爷喝到位,早早地叫来了乔刚峰和马明朝,让他们把人扶回去。
  接下来,直到周天,4月22日。
  报纸上有关淮河下游水灾的报道,越来越多。
  正面的,侧面的。
  省里头也很快做出了反应,该免征免征,该捐款捐款。
  付秋通过报纸上公开的捐款账号,打了100块钱过去,比买菜省了十块八块地,还要振奋。
  与此同时,关于壁画讨论的风潮,也渐渐偃旗息鼓。
  毕竟,与其关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反而不如关心关心受灾的人们。
  他们可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
  周天在家里,吴远翻遍报纸,随后扔在了一边。
  果然,能够压下一个新闻热点,永远是另一个新闻热点。
  老家成为新闻热点的同时,脸面上虽说不好看,但却让很多实际的困难,迎刃而解。
  县政府大院。
  徐县长站在窗前,抽着烟,听着身后林秘书的汇报。
  “截至今天,咱们县收到的捐款额累计126万余元,相应物资价值58万余元。”
  徐县长头也不回地问:“各乡各村统计的损失情况,落实的怎么样了?”
  “已经有八成乡村,上交上来了。”
  “那一口井乡,尤其是梨园村损失怎么样?”
  “在众多乡村之中,他们损失不算大,甚至可以说是算小的。”
  “打回去,让梨园村重新统计。”
  “是。”
  半个钟头后,挂了电话的杨支书,破口大骂。
  “一天天的,就知道统计这,统计那,你倒是干点实事啊!”
  老许头琢磨着问道:“老支书,上头会不会有什么考虑?”
  “他们考虑个屁!要不是我女婿想出这招,他们现在还是热锅上的蚂蚁,找不着北。”
  李会计心里一动:“要不打电话问问吴老板?”
  “别什么屁大点事,都去问小远。他手下那么多公司,哪顾得过来?”杨支书下意识地护犊子道。
  然而老许头也跟着附和道:“打个电话问问,万一县里这指示有什么道道呢?”
  杨支书嘴上不情愿,但心里也被说服了。
  况且今儿是周天,吴远应该没那么忙才对。
  一根烟抽到了底,扔到门外,冲手心啐了口唾沫,这才摸起电话,直接打到吴远在教职工小区的家里。
  可当电话响了两声,没人接,杨支书就打算撂了。
  结果下一秒,电话被人接起来了。
  杨支书试探着问了声:“喂?”
  吴远的声音当即传来:“爹,家里有什么事?”
  毕竟等闲一般情况吓,老丈人很少打电话到上海来的。
  所以也难怪吴远会这般想。
  “没什么大事,”杨支书支吾着道,“就是有个事儿,想问问你,你给出出意见。”
  “爹,你说。”
  没大事,那就是有小事了。
  原本葛优躺在沙发上的吴远,此刻已经坐直了身体。
  于是杨支书就把上报损失情况的数据被县里打回来重做的事儿说了。
  吴远一听,就轻松地笑道:“爹,这个清单数据,你们还真得重做。不仅重做,而且得往严重了做!”
  “咦,可为什么呀……”话音刚落,杨支书自己就反应过来,“不对,等等,让我捋捋!”
  吴远也不说话,静静地等着老丈人自己捋。
  接着就是杨支书急不可耐地声音道:“那什么,小远,我先不跟你说了,我撂了。”
  挂了电话,杨支书一拍大腿。
  指着老许头和李会计,连同自己笑骂道:“咱们仨个臭皮匠,抵不上人家一个诸葛亮。”
  这诸葛亮自然是指远在上海的吴远了。
  老许头挨骂也就骂了,但他好奇呀,好奇老支书到底明白什么了。
  “老杨,你想清楚了,就赶紧说!真是急死个人哩……”
  杨支书慢条斯理地摸起桌上的香烟,优哉游哉地点上道:“先前,我不是觉着捐款都捐给县里,咱们村里亏得慌么?现在县里给咱送钱来了,咱们怎么能推辞这好意呢?”
  老许头恍然道:“老杨,你的意思说,县里根据各乡村的损失情况,分配善款?”
  杨支书瞧着桌面,强调道:“这是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
  老许头和李会计恍然大悟,连连摇头道:“可不就是明摆着的事么?老了老了,这脑子转不过弯来,还得吴老板提点!”
  杨支书却已经开始思忖道:“我琢磨着,田里损失多报两成,还有村里的鱼塘都报全损,再有就是五保户的房子、以及宋老师家的院子,能算的咱都算进去。”
  李会计犹疑道:“老支书,这会不会太多了点?”
  杨支书却已经想开了,“没关系,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相信徐县长,也不可能给咱们百分之百地报。”
  教职工小区,吴远挂了电话,杨落雁端个果盘过来道:“我爹的电话?”
  吴远点头,“爹报上去的损失清单,被县里打回来了,正在那儿跳脚着急呢。”
  杨落雁用牙签戳了块苹果给吴远道:“这不明摆着,县里给他们机会漫天要价么?”
  “是啊,明摆着的,”吴远张嘴吃了苹果,嚼古嚼古道:“不知道为啥爹他们几个没看出来。”
  “我看爹是仗着你的势,为所欲为惯了!”杨落雁嗔怪道。
  第421章 别看说什么,要看做什么
  这锅吴远可不背。
  一把将媳妇搂在怀里,替老丈人辩解道:“爹有时候强横,是强横了点,但他也不是为他自己个,还不是为了咱村人。”
  这话杨落雁信服。
  毕竟现在老两口不愁吃、不愁穿的,还有儿孙绕膝。
  可不就只剩村里那点事儿了么?
  俩口子依偎了一会儿,杨落雁突然伸了个懒腰,语出慵懒地道:“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感觉困了,想午休了。”
  吴远当即道:“为夫也困了,娘子一起午休吧。”
  “别闹。”杨落雁落荒而逃。
  “我没闹,我真困了。”吴远追上去。
  春日的午后,春光无限。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