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欲书文 > 穿越历史 > 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 > 第338节
  好家伙,只见十多块筷子长的大鱼搁浅在田里。
  在淤泥里兀自挣扎。
  只可惜大多是鲤鱼,刺多,不好吃。
  但大自然的馈赠,不捡白不捡。
  吴远正要跨进菜园子,却被老丈人杨支书拦住道:“让我来,免得溅你一身的泥水。”
  其实能有多大差别。
  无非是杨支书打外面溜达回来,一身风尘。
  而吴远从屋里出来,干干爽爽而已。
  好在杨支书动作也很麻利,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几条大鲤鱼全都抓进了桶里道:“这鲤鱼不好吃,但过两天你去上陵烧纸,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说着,还指着其中两条道:“瞧瞧,还有两条红尾的。”
  随即举目四顾地琢磨着:“这么大的鲤鱼哪来的呢?”
  吴远抬头一看,这小楼后面的菜地,距离老代家的鱼塘远着呢,水路也不通。
  不管怎么蔓灌,也灌不过来。
  除此之外,只能是自家菜地和村道中间那道沟里野生的。
  听了吴远的答案,杨支书依旧半信半疑,“那道沟能藏住这么大的鱼?”
  吴远笑着点头。
  那道沟本来是不深,但该自家盖楼的时候,五爷从里面取了两三方的土,往下深挖了一下子,所以局部地区还是不浅的。
  吴远之所以如此确定。
  实在是因为他上辈子有次不小心摔那沟里去,弄了满身泥水,一时气恼之下,直接拉来自家的抽水泵抽水。
  结果最后发现了5条大鲤鱼。
  所以这沟虽浅,出鲤鱼,出大鱼,却早已是传统。
  爷俩提着铁桶,喜滋滋地回到家。
  刘慧上来看了一眼,颇为嫌弃。
  俩孩子颤颤巍巍地过来,却指着大鲤鱼‘哟哟哟,嗷嗷嗷’地惊讶个不停。
  吴远摸着俩孩子脑袋道:“可惜了,不是大青鱼,否则今晚爸爸做道水煮鱼给你们吃。”
  结果话音刚落,马明朝提着个尼龙袋子过来了。
  “老板,给你提两条黑鱼来尝尝。”
  这一叫,顿时全家人都聚过来。
  杨支书伸着脑袋往尼龙袋子里瞅,边瞅边问道:“这不年不节的,哪来的这鱼?”
  马明朝直接把尼龙袋子往地上倒道:“这雨下的,从鱼塘里漫灌出来的。就在家门口,伸手就捉住了。”
  吴远一瞅,那十来斤的分量道:“这么好的鱼,你们留着自己吃了多好。”
  马明朝一梗脖子道:“家里还有,逮到好几条呢。”
  “再说这也不是今年放的鱼苗养的,八成是去年的漏网之鱼。”
  “刚才苗红还说呢,得亏听了您的话,今年放弃了养鱼。不然今天这雨一下,鱼不知道跑掉多少,得心疼死。”
  吴远欣然接受道:“那行,我就收下了。这不,刚才还跟俩孩子念叨说,给他们做一道水煮鱼呢。”
  说话间,杨落雁从屋里提来一提子咸肉道:“明朝,把这个带回去。”
  马明朝攥着尼龙袋子,直往后缩道:“小娘,不要,家里都有。”
  吴远帮衬媳妇道:“你要是不收这个,那我回屋里给你拿条烟?”
  杨支书要帮腔道:“收下吧。”
  马明朝只得收下这提咸肉,也不多留,转身就大踏步地回去了。
  吴远掠起袖子,开始杀鱼切片。
  鱼肚子里掏出来的下水,正好给糯米加餐了。
  晚饭时,一大盆水煮鱼端上桌,顿时有了几分过节的气氛。
  杨支书抚膝赞叹道:“这么好的菜,不弄两盅,可惜了。”
  说着,不停地拿眼神瞄刘慧。
  吴远心领神会,但他不能出这个头。
  最后还是杨落雁放下碗筷道:“等着!但不能贪杯。”
  杨支书连忙表态:“就2两,多一滴都不喝。”
  一人2两,两人就是4两。
  但是喝到最后,吴远觉着这酒都没润湿喉咙,也就在牙缝间润了润。
  顶多也就1两。
  剩下3两,都进了老丈人的肚子。
  也罢,老小孩老小孩,谁还能跟他争抢?
  酒足饭饱,跟往常一样。
  杨支书提溜着大黑的狗饭,叼着根刚点上的华子,优哉游哉地走了。
  吴远也把家里的仨狗喂了喂。
  尤其给糯米加了营养餐。
  他问了刘慧,照糯米的情况,应该还有30来天下崽。
  四月底,五月初的样子。
  正是天气刚刚好的时候。
  夜深人静。
  吴远回完了台岛俩表哥的信件之后,翻开日历,细数着黄道吉日。
  老爷子和老太太的陵寝修缮已经完毕,也该尽快去烧纸扫墓了。
  清明祭扫,本就是赶早不赶晚的。
  赶晚了,会被认为是不孝顺。
  正好,后天周二,3月27日,农历三月初一,宜祭祀。
  就定在这一天了。
  转天是周一。
  吴远到了盼盼家具厂,路过副厂长办公室,杨国柱已经在了。
  “二叔,你跟我来一下。”
  杨国柱立刻放下手头的文件,跟着进了厂长办公室道:“老板,什么事?”
  吴远散了根烟给杨国柱道:“昨天的雨倒是提醒我了,你以厂里的名义,买点防汛抗洪的物资来,咱们先备着。”
  杨国柱道:“老板,昨天下雨,缫丝厂是进水淹了不假,但咱们盼盼家具厂一点事儿没有。”
  吴远含混其词道:“咱们也不能光顾着厂里,厂外附近周边也都要考虑。总归有备无患,备上几车。”
  第390章 气候已成,前途不可限量
  虽然弄不明白吴远的用意,但杨国柱二话不说地遵照执行了。
  至少盼盼家具厂当初建厂时,地基加高的创举,就在昨天的大雨中得到了验证。
  不得不佩服人家吴远有先见之明。
  况且,区区几车砂土和沙袋,也花不了几个钱。
  就算真用不着,事后还能卖掉,收回点成本。
  杨国柱回到办公室,立刻就为这事专门打了电话。
  随后就投入到纷繁芜杂的厂务中去。
  招工、进设备、后勤。
  各种头绪,全都是事儿。
  相比之下,吴远拿了份报纸,泡了杯茶,开始一上午的悠闲时光。
  朝阳从窗棱里照进来,透着雨后清新的味儿。
  不多时,有人敲门。
  吴远抬头一瞧,是赵果,身后还领着俩张新面孔。
  “老板,有空吗?我带两位新同事,来见见您。”
  “进来进来。”
  吴远连忙招呼,就听赵果指着身边一个年纪稍大的女人道:“老板,这是赵英赵姐,有十来年财务工作经验,之前供职于县服装厂。这位是徐江徐哥,县毛纺厂的,也是经验丰富。”
  吴远伸出手来:“欢迎你们的加入。”
  赵英和徐江微微欠身,同吴远握了手。
  财务的情况是最能反应一个厂子的潜力和活力了。
  来了三四天了,财务上健不健康,根本瞒不过他们。
  可以说,盼盼家具厂是如今县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厂子了。
  如今见到眼前这位一手创建这厂子的老板,哪能不肃然起敬?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