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欲书文 > 穿越历史 > 重生八八从木匠开始 > 第235节
  就听杨支书提醒道:“你跟落雁现在身价不小了,以后做生意在外的,一定要注意安全。”
  吴远默默点头:“我知道,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老支书能想到这一层,不管是为他还是为了落雁,这份关切他都认。
  第263章 不卑不亢,年少有为
  转眼,爷俩一根烟抽完,外面开始飘起了雪花。
  杨支书推掉吴远递来的第二根烟道:“我得赶紧回去了,家里大黑还没吃。”
  “爹,你等会,我把大黑那份狗饭一并做了,你直接带回去。”
  说完就进屋,把剩饭剩菜,在煤气灶上热一热,分出一份给杨支书带上,然后一直送到家后面的石子路上。
  再回到家,仨狗头上都白了,急得指望他身上扑。
  等到吴远端着锅,出来把三份狗饭分好,温度差不多刚刚好。
  雪越下越大。
  等到仨狗狼吞虎咽地吃完狗饭,身上已经白的差不多了。
  也顾不上找吴远求撸了,浑身抖了抖,掉头就钻进了狗窝,只留个狗头眼巴巴地看着吴远。
  吴远收起狗盆,顺便把大姨子杨沉鱼的车子推进车库,这才把大门销上,回了屋。
  电视里正放着盼盼家具的广告,看得玥玥和小江这姐弟俩对着乐。
  也不知道乐呵个什么劲。
  另一边蔺苗苗把厨房里收拾干净,不知从哪里抓了把瓜子花生,过来坐到沙发上,陪在俩孩子身边,一起看电视。
  女人洗澡,费水费电费时间。
  等到杨沉鱼洗完澡出来,外头的积雪都没到脚脖子了。
  关键是这大雪远没有停的意思。
  印象里,千禧年之后,十年八年才能赶上这样一场大雪,如今是年年不落。
  杨沉鱼站在门口,透过玻璃门看着外头的冰天雪地,开始犯愁了。
  杨落雁倒是宽心地把她拉回来道:“姐,要不你就别回去了,在家住一晚,房间和被褥都是现成的。”
  杨沉鱼看了眼吴远,见他起身去了灶房。
  又看了眼刘慧,坚持了一把道:“幺妹儿,我打个电话给你马校长,看他能不能来接我。”
  电话很快接通了。
  但马长山压根没有来的意思。
  毕竟这么大的雪,路都看不清,一来一回的,受老鼻子罪了。
  况且如今在谁家住一晚,也都不是事儿。
  接受现实,跟着幺妹儿上楼,看了房间,铺了床,杨沉鱼转眼就多云转晴起来。
  重新下来后,抱着俩孩子,不停地亲热。
  即便俩孩子直往她胸口蹭,她也不拦着,只是咯咯地笑。
  转天就是腊月二十五,1990年的元月21日了。
  大雪下到后半夜,吴远起床给土暖气添煤添水的时候,就已经停了。
  太阳打云层里露出头来,照在大地上,不带有一丝丝的暖意。
  吴远靠在床头,就听见有人开了门,随后小江跌跌撞撞地进来了,身后跟着护着他走路的杨沉鱼。
  “粑粑,粑粑……”
  这孩子,不是引狼入室么?
  吴远连忙裹紧被子,遮盖严实,生怕这小子来掀自己被子。
  好在小江玩了一会就出去了,吴远赶紧趁机起床,洗漱。
  腊月二十五,本是磨豆腐、做豆腐的日子,带着天官赐福的寓意。
  但自家豆腐已经做过了。
  加上雪后正是最冷的时候,干脆就把土暖气烧足,在家里安安稳稳地猫冬。
  太舒服了。
  以至于吃完早饭,杨沉鱼都不舍得走了。
  不用穿得跟肥猪似的,小楼上下走哪儿都暖暖的,这才是有钱人的生活。
  饶是如此,到了十点钟左右。
  三徒弟朱六标跟贺英一起,提着东西,深一脚浅一脚地来了。
  吴远迎出来道:“瞅瞅你俩,真会挑日子。这么大的雪,就不能等两天?”
  贺英道:“师父,我跟老六也是这么说的。架不住老六非要来,说是给师父送的,一天也不能耽误。”
  这话让贺英说得漂亮。
  完全不是三徒弟的风格,偏偏经贺英这么一说出口,令人无可挑剔。
  进屋做了一会,杨落雁按照老规矩,依旧退了部分的礼。
  实在是家里车库都放不下了,连带着车库顶上的两口缸里都填满了。
  就这,鱼和肉之类的,还得腌起来,或者煮熟后放起来。
  贺英倒是想拗着,可惜拗不过师娘杨落雁。
  这大半年来,杨落雁从一家北岗小店,开到三家上海大店,服装厂也是从无到有,身上渐渐养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来。
  贺英是有点心机不假,但在杨落雁的权威面前,压根不好使。
  送走三徒弟俩人,杨沉鱼也趁机走了。
  一家人吃过中饭,眼瞅着外头不可能再下了。
  吴远干脆拉上蔺苗苗,穿戴严实,开始扫雪,从院子里扫出去,一直清扫到屋后面的石子路上。
  等到扫到石子路上,正碰上老支书背着手,匆匆而来。
  一看到吴远就在路口,直接把背在身后的报纸丢给他道:“你又上报纸了,这下成名人咯。”
  吴远接过报纸一看,北阴日报。
  头版,虽然不是头条,但他和徐县长握手的照片,特别惹眼。
  不卑不亢,年少有为。
  得给日报社的这位摄影记者点个赞。
  吴远任由蔺苗苗夺去报纸,笑道:“爹,今晚咱爷俩再整两盅?”
  老支书一脸期待,但又不免疑虑:“你丈母娘她能让么?”
  吴远不由失笑,现在知道担心了,昨晚您老人家的胆子哪儿去了?
  这时,蔺苗苗指着报纸上的一条国际新闻道:“老舅,波兰改名改国徽是什么意思?那他们以后还属于咱们社会主义阵营么?”
  吴远看了老支书一眼,老支书果然难掩担忧之色。
  这是一种信号,政治上的。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谁也拦不住。
  于是故作淡然道:“不属于。”
  好在蔺苗苗没有追问,接受了这么多年的爱国教育,她也只是在脑海中,有一点似是而非的概念。
  但眼下她吃喝不愁,生存无忧的,自然也不会去多想这种事情背后的意义。
  毕竟影响不到她。
  相比之下,老支书随着共和国成长几十年,这点嗅觉是向来不缺的。
  等到蔺苗苗在前面走远了,这才跟吴远道:“其实呀,老人家有句话说的没错,黑猫白猫,能逮到老鼠是好猫。这国家也是,甭管它是什么主义,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的主义。”
  听得吴远直竖起大拇指道:“爹,通透!”
  第264章 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当晚,兴许是刘慧看出来老支书心情有点沉重,所以就没拦着爷俩再次喝酒。
  不过吴远倒是拦着了:“爹,今天咱爷俩就这么多,多也不喝。”
  瓶里还剩四两酒的样子。
  正适合小酌。
  老支书听出来小闺女婿的用意和担心,欣然答应了。
  一顿酒喝得浅尝辄止,随后一海碗米饭吃得喷香。
  吃完饭,杨落雁趁机问道:“爹,今儿年夜饭,要不在咱家吃吧?”
  杨支书却把手一背:“那不行!平日里在你家吃也就罢了,年夜饭在你家办,算怎么回事?”
  这事,吴远是无可无不可的。
  像往年一样,各家带点菜,去老支书家里做,也挺好。
  不然大初一老支书家里,上门拜年的人那么多,一瞧这冷锅冷灶的,脸上挂不住。
  送走老支书,吴远照例喂了仨狗。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