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欲书文 > 其他类型 > [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 [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第76节
  都说上行下效,皇帝喜欢的,文武百官自然会跟着做,不论是真心还是装模作样,朝廷近年来的风气变得务实许多。
  朝堂之上已是如此,选拔新官员时自然也会偏向于能干实事的人才。
  而朱庆莹在被点为主考官之后出题时更是将务实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早在考试之前,林清就替他分析过这次会试的形势,林清虽然不参加朝政,但他却因为驸马的身份常常出入于宫闱之中,借由宫廷,对朝堂之上的事情了解的还比较多,所以对朝堂上重要的大事,他知道的都是一清二楚。
  在知道主考官是作为财务部的郎中时,林清就断言,这一次考试的题目必然会紧扣务实二字,绝不会如同其他主考官那样把题目浪费在对圣人、对皇帝歌功颂德上。
  毕竟会试十分重要,但是总的来说考试题目总共也就二十多道,主考官会尽力在每一道题目上花费功夫,就是为了能够全面的考查考生的能力,为朝廷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但大部分儒生都有一样毛病,偏爱形式主义,又偏好对圣人歌功颂德,因此,会试的题目中,有一两道是留来用于对于先古圣贤进行夸耀的。
  朱庆莹的题目自然是与众不同的,不管哪一道都紧扣实务二字,不过这也是王玥最擅长的。
  不提现代的教育,林清和徒晖两人对他帮助甚大,准备考试的这一段时间里林清在年节繁忙的应酬之下还要抽空替他准备学习计划,对他的短板进行补漏查缺,同时他又借助自己的人脉,替他打听主考官的喜好为自己预估题目,以至于整个过年期间,林清再不得往年那般清闲,瘦了好几斤。
  而徒晖作为太子,应酬很多,也更忙,但他仍然抽出时间派人将他觉得有可能考试的题目整理出来,并且将一些不涉及朝廷机密的奏折都整理出来,派人交给王玥,好让他可以有参考资料。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王玥还考不好的话那他当真可以洗洗睡了!
  第一道题目是关于农事的,涉及到引种土豆和红薯。土豆和红薯原本就是明代引入中国,而大齐取代了原本的明代,大齐的开国皇帝又是个穿越者,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自然会想着引进土豆和红薯这两种高产作物。
  不过因为那一僧一道搞的鬼,原本已经引种成功的土豆和红薯就被蝴蝶翅膀扇飞了,以至于不得不重新开始。
  发展新事物从来都是困难重重的,哪怕土豆和红薯的产量惊人,实在是个能救人性命的好东西,但大部分大齐百姓根本不了解这种作物,哪怕有朝廷做担保,但到底是涉及到庄稼,涉及到田地,许多人都选择谨慎行事,情愿稳妥为上。
  而朝廷虽然知道这种作物对于百姓和国家都有益,但朝廷也不能因此就粗暴推广,否则稍稍不慎就会引得民怨沸腾。
  更何况到底是外来作物,能不能适应还不一定,需要不断培育,选择良种,而且也需要让百姓看到这种作物的的确确是高产量,有保证的,到时候不用朝廷督促,百姓们就会自发种植。
  不过现在已经过了最开始的准备阶段,朝廷已经储备了足够多、适应良好的良种,而经过几年的宣传,大部分百姓都已经知道这两种高产量的作物了,像南方那边的农业发达的地区倒还罢了,他们并不着急,而像西北等不适合耕作的地区不但官员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分拨良种,百姓们也多次请愿。
  只是即便条件成熟,朝廷也不可能一股脑儿的把种子下发,任由百姓自顾自的耕作,肯定需要一个计划,不但要发挥这些良种的作用,也要避免百姓愚昧,将好事变成坏事,也要考虑到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暗中使坏,破坏朝廷的计划。
  而如何推广这两种作物,就是他们的考题。
  不过到底是考场之上,时间紧凑,不可能说的太详细,大略说个计划就成。
  徒晖之前传给他不少大臣们的奏折,这件事是朝廷今年大事中的重中之重,臣子们关于这件事的奏折颇多,王玥吸纳了他们提出的好的地方,又补充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再润色一下,一道题便算是完成了。
  第二道题事关雪灾的赈灾情况,事实上朝廷一向很重视关于雪灾的事情,这大概跟明代的时候有关。
  明代末期是第五次小冰河时期,大齐取代了明朝,但除了朝代不同之外,哪怕这里是个架空历史,但其他的全都一样。
  也就是说不出所料的话,再过上几十年,气候便会逐渐变冷。而萧炎自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点,钦天监授命之下也很关注气候的变化。
  就王玥从徒晖那里知道的消息,现在的冬天比起大齐初建之时已经降了五六度,在等几年,差距更大。到时候只怕百姓要受苦了。
  大明朝之所以灭亡,满洲的威胁固然是一方面,但气候的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也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也难怪朝廷这般重视救灾,事关自然灾害的考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科举考试中了。因此王玥答的很顺畅。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又很短小,最近可能更新不太稳定,不过我会尽快调整的,请大家多多包涵!!(?????)被分到了内科,呼吸跟血液,才去,什么都不会,需要努力,以及下午一个病号突发心衰,跟着老师后头忙了一个多小时,总算稳定了!好累!!
  第138章 考试结束
  第三道题同样事关农业,民以食为天,更何况即便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大齐仍然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收入占据着国家赋税的半边天。
  再者说即便是现代的工业国家,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不重视农业,更何况是最爱种田的种花家呢?
  这道题讲的是西北农业发展,事实上严格的按照现代的标准划分,这不算农业,而算是畜牧业。
  西北的自然条件比起江南来差的太远,对于农业发展的先天不利条件太多,西北想要依靠农业超过其他地区无异于以子之断攻子之长,实在有些异想天开。
  不过若是发展工业,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倒不如发展畜牧业。
  至于种植果树,也是一条好路子,只是现在的交通条件还不算发达,即便有优质的水果,也无法运送出来,倒是肉类,可是腌制、熏制,延长保存时间。
  近年来西北的畜牧业发展的已经很有成效,只不过在中国,人们更加重视农业,擅长畜牧业的多半是少数民族,即便已经有所改善,但不重视畜牧业的思想依然活跃在很多读书人的心中。
  如果让这种官员在朝中任职,对于朝廷的发展计划无异于是个阻碍,倒不如接着会试来宣扬朝廷的心意。
  不得不说,大部分人的心思都是功利的,会试事关读书人的前程,会试会考的题目也会成为读书人关注的重点,即便心里不赞同朝廷的主意,也不得不为了前途而妥协。
  至于朝堂上的大臣们也要为了子孙前途让路。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人或许是个难题,但是王玥在这点上还是很有信心的。
  不说现代爆发般的信息让他了解到许多知识,即便是有时不经意间一闪而过的信息也在穿越金手指的加成下成为他的知识储备,而且现代从幼儿园到大学这二十多年的教育也不是白费的,他可是个文科生,当年论斤卖的文科试卷可不是白做的。
  信笔由来,如同泉涌的思路在精心组织后被笔墨记在了试卷之上,越写越有信心,或许这一次考试比他想象的要容易一些。
  第四道题总算不是与农业相关的题目了,讲的却是西南边境的战事。
  原著里这时候差不多已经到了南安王战败被俘,南安太妃来贾府选择了探春作为和亲对象前往边疆,以迎救南安王的剧情。
  也就是说按照剧情发展,这时候大齐跟南边的几个国家是有一场战争的,这一点,即便换了个皇帝,换了个朝代,也无可避免。
  不过战争的结果自然是不一样的,大齐这回并没有战败,也不需要有女人去和亲来换取短暂的和平。
  不过战胜之后究竟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成了一个问题,朝堂上的大臣们各执己见,有人觉得既然已经胜利,自然是携胜利之威,好让南边的那几个小国出出血,让他们知道谁厉害,日后不敢轻举妄动。
  也有觉得大齐是□□上国,对待这些小国应该有风度,不但要将军队抓回来的俘虏放回去,还要好好赏赐一番,以德服人,彰显□□上国的风度。
  除此之外,还有人觉得可以趁此开疆拓土,把西南那几个小国纳入大齐的国界,设置官府,将那几个国家的土地变成大齐的土地。
  这几种意见争执不下,即便是皇帝也难以抉择,第二种意见当然不用听,皇帝可是天正帝一手教导出来的,他要是敢采纳这种意见,萧炎会气的再从现代穿越过来吧。
  至于是第一种还是第三种,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坏处,至今还没有定案。
  将它放在会试的题目当中,也是考察一下读书人的意见,看看大家的意见如何,或许当中会有奇策,能够解决这件事的争论,也未可知呢。
  第五道题是事关赋税的,虽然农业的税收还占据着大齐收入的大半边天,但是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商业和工业,未来这两种税收会成为大齐朝的收入支柱。
  现在这个阶段,这两种赋税的收入虽然还未成为国家的支柱,但是已经十分丰厚,朝堂上便有人开始提出要加收税务的想法。
  这种想法一提出来,自然是有人同意,有人反对的。
  保守派自然是支持这种想法的,重农抑商这种想法已经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眼看着商业大盛,他们当然是想方设法的打压商业发展,以免动摇国本。
  按理说,保守派反对的自然是改革派支持的。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改革派也出现了分歧。
  有人觉得商业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自然是他们开始收取红利的时候了,而且随着改革的日渐加深,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的赋税总共就这么点,既要保证军队的需求,也要保证国家日常开支,还有留下周转的资金,以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下,能够抽出来用于改革的资金就少上许多。
  以至于许多改革都要缓慢推进,放慢步伐,改革派自然是希望有生之年能把改革推进完成的,在他们眼中,任何阻碍改革的事情都是要消除掉的,而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拿来为改革牺牲的。
  如果能够对商业加收税收,改革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为了改革,区区商业,牺牲一二也是应该的。
  更何况如果改革事成,对于商业的促进是不容小觑的,为了长远的目标牺牲一点小利并不是不可接受,想必商人们是不会反对的。
  不过能有这个思想觉悟的都是目光长远之人,大部分小商人当然是不愿意多交税的,而一些大商人也不愿意割让自己的利益。
  那些小商人没有自己的势力,面对国家的政策,只能够忍气吞声,默默退步,但是大商人多半都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人脉,有许多官员愿意为他们的利益发声。
  至于另外一派人,则是担心一旦加收税收之后,会不会有人趁机收取苛捐杂税,平白增加百姓的负担,最后至于民怨沸腾,而造成改革的失败。
  毕竟当年的王安石变法不就是因为这个吗,变法是好的,只是下面的人却用来谋取私利,以至于惹得百姓们不理解,朝堂之上有人反对,最后落到失败的境地。
  各方有各方的顾虑,自然也无法达成出一个一致的结果来。
  不过据徒晖所说,皇帝并不愿意增加税收,皇帝追求的是长远利益,他是希望能够借助改革,获取民心,也是为了大齐皇室的统治延长时间的,只是现在还没办法说服大臣们,以至于搁置下来。
  而且皇帝是深知官僚的恶劣性的,一旦他开了这个口子,那些如同秃鹫一般的官僚能将他的政令玩出各种花样来,只为了牟取暴利。
  他不能为了短时的利益葬送大齐的未来,没有钱,那就开源节流,总有法子撑过去的,更何况再等一等,他就有一笔钱入账了。
  既然已经知道皇帝的心意,又有简在帝心的主考官出题,王玥当然不会走偏路,比起其他学生来,他已经占了很大的优势了。
  最后一道题同样涉及到了农业,不过这道题虽然关系农业,却不过是披着农业的皮子罢了。
  朝廷既然大力发展商业和工业,就已经预料过百姓们因为商业和工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放弃世代从事的农业,投身其中的未来了。
  百姓们可以不用顾及太多,但朝廷却需要因为国家的未来顾虑周全。
  农业是一切发展的根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农业,但耕地是有限的,百姓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为了保证粮食的供给,就必须改良种植,改良工具。
  种子上,朝廷已经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那么自然要花精力在改良农具上了。
  改良农具需要匠人,为了提升工匠的积极性,朝廷不但给予工匠金钱的奖励,甚至设置了官职,由工匠担任。
  这当然无可避免的提升了工匠的地位,只是千百年来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列,工匠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处在最末尾了商人,最起码商人不愁钱财,而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自然能享受好生活哪怕地位底下商人们也能过的逍遥自在。
  工匠却是什么都没有,地位地下,有没有钱财,甚至吃不饱穿不暖。
  人们因此轻贱工匠,这种想法已经盘踞在人们心中太长时间了,贸然改变当然会受到反抗。
  只是商人们需要工匠替他们改良工具,节约成本,生产出更优良的产品。军队需要工匠替他们改良武器,农民需要工匠改良农具,也只有某些文人会提出反对的意见了吧。
  不过用会试来改变文人的想法倒也不错,要么坚持自己的观点,放弃前途,要么为了前途放弃立场,实在是个很难的抉择。
  不过总会有人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特别倒霉,下午下了班,我妈说要去逛街,我们医院对面就是超市,我妈就在超市等我,于是饭也没吃就去逛街。一直逛到七点多,快饿死了才回家,谁知道忘带钥匙了,屋里也没人,我跟我妈在外头一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有人回来开门。真的是又冷又饿!!(???︿???)而且腿还特别酸,一回屋我就直接躺在床上了,真的是一根手指头都不想动!!
  第139章 昔日旧友
  六道实务策,每一道都突出了务实两个字,考察的不再局限于考生的文笔如何,而更看重的是考生的为政能力。
  这对许多书呆子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所以一出考场,大家们都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对今年的考题抱怨不已。
  不过经过上一次乡试之事,再没有人敢对对于主考官出的题目有所质疑,上一次参加抗议的考生可没几个有什么好下场的,大家走到这一步都不是傻子,自然不会步他们的后尘。
  王玥为了怕又发生上一次那样在门口被人拦住的事情,一出考场,便挤出人群,找到了来接他的马车。
  一上马车,他便躺在车上一动不动,虽然自觉这次的考题不算太过为难,但是接连三天留在封闭的考场当中,全心致志的答题,又是接连三场考试,无疑将考生们的精力压榨的一干二净。
  哪怕王玥平常有意锻炼,身体不错,也经不起这样的耗损,因此一回家,他便躺在床上直接休息了三天。
  会试三场考试,终于都全部结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就轻松了下来,虽然成绩会在半个月之后方才出来,不过十天之后,又是一场考试。
  原本朝廷有规定,会试结束之后十天再次进行考试,不过这一场考的不再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而是骑射、算学、书法等。
  只是这场考试的分数并不计算入会试的总成绩当中,对于会试的排名也不会有影响,大家自然不会重视这场考试。
  因此后来这种考试慢慢流于形式,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不但考试的题目出现了变化,考试的形式也跟着变化起来。
  这场考试不再是走过场,它虽然仍然不会计入总成绩当中,不影响会试的排榜,但却关系着考生考中之后的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