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欲书文 > 其他类型 > 栀子半香 > 栀子半香 第42节
  南栀听见有人叫她,疑惑地转头看,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现。
  其他人还没到,松月泊打算出门透透气,他走出饭馆,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对面的台阶上整理旧纸箱子,满头大汗。
  大概没扎牢,他起身时纸箱子散落一地,松月泊见状急忙走过去帮他捡。
  老人感激地道谢,他说庐阳话,松月泊不能听懂,只好以微笑回之。
  老人也发现了,他改了口音说道:“把你的衣裳都弄脏了。”
  松月泊连忙摆手:“没关系。”
  他帮他将纸盒子绑在一起,又问道:“这些要运到哪儿去?”
  老人指了下旁边的牛车:“攒起来卖!”
  “我帮你送过去。”
  “诶好……谢谢谢谢!”
  松月泊提起两捆纸箱子,走过去放在牛车上。
  老人一直在笨拙地道谢,从衣兜里摸出一块鲜花饼给他。
  松月泊接过来放在手帕里,笑着道谢。
  他目送老人离去,转身咬了一口鲜花饼,边走边吃。
  等他回到饭馆,桌上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孙教授领着他往窗户边走去。
  “来,坐这儿。”
  “好。”
  他在窗边坐下,刚倒了一杯茶,听见有人惊呼道:“花店老板!”
  他转头,孙黛月兴奋对周边同学说:“他跟南栀穿的一样诶!”
  松月泊:“……”
  孙黛月拉着南栀坐下,问他道:“你也坐我们这一桌啊!”
  松月泊点头。
  又有人过来,松月泊朝旁边让了让,与南栀隔着三个座。
  众多菜肴中,南栀独爱那一盘鸡油菌,可是她坐在角落,不能轻易够到,只好作罢。
  她低头吃孙黛月替她夹的菜,听见碗碟叮当。
  再一抬头,那一盘菌子就在她面前。
  侧头望,松月泊正与旁边人说笑,手变换着菜肴的位置。
  一切都自然无比,可又暗含玄机。
  酒足饭饱,孙教授说:“来来来,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应当唱歌助兴!”
  有人带头,唱自己谱曲的《江城子》,赢得满堂喝彩。
  到最后,有人带头唱起了校歌:“此生不负凌云志,复西京……”
  南栀跟着拍手,从安南到庐阳,几经辗转,安南大学仍在。
  故园成废墟,家国已沦陷,可是没关系,中国人还在,中国人的精神还在。
  笃行不倦,生生不息。
  是在说明月馆,是在说安南大,亦是在说中国人。
  南栀想起第一次站在安南大学门口,到如今已为安南学子。
  她要再努力一些,努力到可以翻译出一本中文书,到那时,她一定要在扉页上写——
  献给我最爱的祖国。
  她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虽不幸生今日之中国,但又何其幸运。
  烟雾弥漫中,她与松月泊视线相接,还记得曾经月夜,她一直跟在松月泊身后,后来松月泊停下等候。
  那么如今,我终于能与先生并排走。
  第44章 夕月 花店倒闭了
  桌上的稿纸堆了一摞又一摞, 南栀埋在其中奋笔疾书,最后一个字写完,她长舒一口气, 伸直胳膊,恣意地朝后靠。
  一时不察,碰到了手边稿纸, 它们从手边坠落, 像蝴蝶满空。
  南栀静静看着纸张飘落在地, 没有生出慌张。在如释重负的空气里, 任何事情都值得原谅。
  她耐心将纸张捡起,重新归类放好。而后将方才写完的一沓稿纸认真塞进信封, 这是她翻译的中篇小说, 如若能见报, 她便可以得到一笔稿费。
  如果没有见报,那也没关系,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她不奢求太多回报。
  过去的一段时光, 她广泛阅读中文书籍,翻看英文字典, 试图赋予外国文学崭新的中国生命,并常去叨扰郑璞与尹良初先生。她自觉才疏学浅, 可仍存一丝期待, 毕竟她付出了十二分精力。
  南栀挑了一天去邮局将稿件寄出, 回来时又路过松月泊的月斋, 店内的花新换了一批,只有栀子花依然存在,顽强又坚韧, 洁白而温和,不引人注目,却香得轰轰烈烈。
  里面还是没有人,偶尔几个行人会走进去看一看。
  南栀驻足片刻,随后抬脚离开。
  .
  连续一周,南栀都没有在文艺报上见到自己翻译的文章,她有些失落,但还是很快调整好心情。毕竟自己学识经验都不足够,还需继续努力,这次的投稿算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月斋里面的花又开始枯萎了,好几天都没有摆上新的花,她最近几次路过时,都会去里面坐上片刻,却一次也没有遇见松月泊。
  她弯腰看着脚下的栀子花,有些落寞地想,花店不开了吗?
  今日她照常走去城东家教,路过月斋时在门口站了片刻,最后还是忍不住走进屋内。
  栀子花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她蹲在地上将枯黄的叶片剪去,又给每一盆栀子花都浇了水。晚霞漫天,她踏着夕阳回校。
  甄念慈参加了学校的戏剧社,每天都在宿舍外的树林里念台词,孙黛月忙着写报告,其余的舍友都还在上课,南栀回到宿舍时,里面空无人影。
  她坐到窗边,看到窗外的草坪上有几个女同学在闲聊,心弦被拨动,她顺手拿了一本书走下去,坐在草坪上看书。
  铃声响,那边的女同学们迅速起身。她们拍掉身上的草屑,急匆匆往前面的平房跑去。她们过于匆忙,几本书落在草坪上,南栀连忙喊道:“你们的书忘了拿呀——”
  有人回她:“帮我们看一下,我们下课再来拿!”
  “好——”
  南栀走过去将她们的书整理好,顺势坐在了旁边。手上的书已经看完,她的视线移到那几本书下,那里有一张报纸。
  原来她们也看文艺报,南栀惊喜地拿起,因为上次投稿受挫,她最近一周都没去图书馆借阅文艺报,此时正好可以看看,说不定能碰上自己喜欢的文章。
  文艺报有一个专栏,叫“夕月东出”。“夕”即“西”,中国以外,用“西”概之,“东”,即中国。此专栏常刊登国外文学的中文译本,英文系的学生都想自己的文字与名字能在这一板块出现,这也是南栀努力的目标。
  太阳西斜,南栀翻到“夕月东出”那一板块,这个文章的标题让她一时愣住,难道说这位作者与自己翻译了同一篇小说?
  她继续读下去,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字,大脑一片空白。
  她不死心,觉得是自己眼花看错,以至于又重新看了一遍,这一次,她终于确定。
  她的目标已经完成了一半,她的文字在这一板块之上,而她的名字不在。
  南栀抬起头,拼命将眼底的酸意憋下去,她又低头看报上日期,这是今天新出的一期。
  她开始责怪自己,为什么方才要拿起这张报纸?如果什么也不知道该多好,她还能充满期待的继续努力。
  南栀站起来,她想散散步。
  她漫步至校门口,校卫认得她——他认识安南大学每一个人。
  他喊:“0049南栀,有你的信。”
  南栀走过去,校卫将信递给她,见她脸色不好,宽慰道:“快回去拆开看,说不定是什么好事儿呢!”
  南栀勉强笑了笑,真的听他的话回到宿舍拆信。
  这是南音和白瓷寄给她的信,底下的日期已经是几个月以前。
  他们问她吃的好不好穿的好不好,身上的钱还够不够用,零零碎碎写了好些。
  最后一行,他们说:
  南家能有一个南栀,是三世至幸。
  她仔细看了一遍又一遍,笑着将书信折好,明明嘴角在笑,眼睛却雾蒙蒙汪着水,一不留神就要滑落。
  她终究没让眼泪落下,转而坐在窗子前回信。
  这新旧交替的时代,有些女子命如草芥,有些女子如明珠耀眼。上天不曾厚待于她,她双亲死于饥荒,又跟哥哥颠沛流浪。可上天亦不曾苛待于她,这兄妹俩凭双手解决温饱,有了遮风挡雨的木屋。
  还在那座山头种满了栀子花。
  风吹雨淋,寒来暑往,枝繁叶茂,每到夏天,香出一个盛世风光。
  她是南家至幸,可在这软红十丈,她亦如丘陵沙土,是不是因为她没有名气没有经历,所以连自己的文字都不能拥有?他们是不是笃定这个女孩子翻不起太多风浪,所以毫不心虚拿走她的心血?
  南栀疏而变得愤怒,可又不得不悲哀地承认,确实如此,她无力抗争,只能接受。
  红尘十丈,有些事情必要经历,南栀慢慢平静下来,她开始给报社写信,不管结果如何,她想要争取一回。
  信写一半,巨大的委屈让她喘不过气,她数次罢笔。
  夜幕低垂,她不敢开灯,人在低落时,见不得光明。
  同学们都没回,南栀藏在黑暗里与孤独相伴,她在纸上写——我想回家。
  她想念南音与白瓷。
  她已经好久没有回过家。
  音信难通,道路阻绝,她害怕从此天各一方,只能对月怀乡。
  思绪凌乱,她探头望向窗外,忽然听见自行车铃声响。
  她低头看,心脏骤然收缩,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岁月,回到那一年的夏夜。
  流年不待人,有人等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