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辽东大案(一)
张居正对这场“辽东大捷”的内情已经估摸到七八分,他回到京城就立即派人彻查,真相一捅即破。
那个被辽东明军“击溃”的蒙古部落其实是前来投降的,这个部落是个小部落,他们不堪当地势力强大的土蛮的胁迫,于是率众投降明朝,他们有八百多人,带着牛羊成群结队而来,而那位辽东副总兵陶成喾不问清缘由,直接领兵追杀,就这么砍死了四百多人。
事后辽东地方的官员自是清楚其中真相,但是所有的官员都出于贪功邀功之心,把真相瞒了下来,向朝廷谎称捷报,而这个事情恰恰发生在张居正离开京城之际,年轻的万历皇帝看不清真相,拜祭了太庙,大肆地封赏,已经将此“捷报”坐实了。
刘赐刚刚回到京城的当天夜里,就得到召令,张居正请他和柳咏絮前往府上议事,除非是紧急的要事,张居正才会这么做。
刘赐和柳咏絮来到紫禁城南门外的张居正府上,他们径直来到张府的厅房,刘二已经候在那里,张居正则半卧在床榻上,在场的只有他们四人。
张居正脸色苍白,但是一如既往地气定神闲,他笑道:“事关紧急重大,所以着急忙慌地请你们来,子维忙着吏部的事情,就没请他来,咱们几个把这事情定下来吧。”
子维,指的是如今的内阁次辅张四维。
刘二表态,说道:“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依我看,眼下平缓处置为好,毕竟这边关捷报已经坐实,推翻此事重新彻查,着实是不好办。”
张居正笑道:“二爷是觉着朝廷出尔反尔?”
刘二说道:“出尔反尔不是最要紧的,张先生,咱们都明白,这件事情牵涉的方面有多广,辽东地方叫得出名字的官员都牵涉在里头,朝廷上也有大批人牵涉此事,这一查,可是要查整个辽东和小半个朝廷,眼下变法正在风口浪尖之时,这般大动干戈,我觉得不妥。”
刘二的表态素来直截了当,张居正点头,笑道:“北镇抚司觉着不该查,但这是杀降冒功啊。”
刘二说道:“杀降冒功,的确行径恶劣,不惩戒不足以明法理,朝廷可以先摁下此事,待一两个月后风波渐息,再行将祸首查办,从犯者,可以慢慢追责,总之此事不会完,北镇抚司定会给他们应得的惩戒。”
刘二身为锦衣卫领袖,他自是熟稔这朝廷里头的规矩,面对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或者是难以在明面上解决的事情,这正是北镇抚司发挥作用的时候。
张居正摇摇头,说道:“二爷,你说法理,这事后算账惩戒的事情,算不得法理,其他事情也罢了,边关之患,是大明心腹之患,如若放任之,难保要危及大明的命脉,这杀降冒功之事如若不追查清楚,势必要对大明的边关造成久远的影响,这般乱了规矩的事情不讲清楚,边关就没规矩,没有规矩,谈何武备,谈何边防,依我看,此事不能姑息,大明边关,尤其是辽东边关,决不能有半点不清不楚之事。”
刘二沉默了,张居正看来此事显然事关重大,不可含糊过关,他又补了一句,说道:“二爷,你久在辽东,应该知道女真人的厉害,这是大明的肘腋之患,不能糊涂!”
刘二叹道:“我何尝不知道辽东局势复杂,但是张先生,此事查起来,拔起这个大萝卜,可要带出半个朝廷的泥,咱们扛得住吗?”
张居正目光沉定,说道:“整个辽东共谋,杀降冒功,小半个朝廷视而不见,没人较真,这边关还是个边关吗!?朝廷还是个朝廷吗!?道义呢?公理呢?他们这些士子最爱吵吵的修身平天下之道呢!?此事含糊过去了,日后这规矩还如何确立?”
刘二叹道:“而且张先生,我直说了,牵涉这件事的,大部分是你的故旧。”
张居正当政之后,他的门生故旧占据了大明朝廷的各个要害位置,包括内阁的同事,同朝掌控大权的各个政治盟友,包括诸多地方大员,这些人都是他的亲信,而他们都牵涉在这件规模庞大的事件里头,张居正如若查,就是查这许多自家的亲信。
张居正说道:“张某谋国,不顾这么多。”
刘赐和柳咏絮一直沉默着,此时柳咏絮说话了,她说道:“张先生,还有一个要害,是皇上的面子,皇上已经拜祭宗庙,告祭先祖,大行封赏,此时追究此时,乃是打了皇上的脸。”